麦都实验田

米乐M6官网·无线监测--基于物联网的无线监测技术围术期应用前景

发布时间:2024-03-15 18:40:56 来源:米乐m6米乐平台 作者:M6米乐最新下载地址

  当下围术期管理涉及到的最主要的3个技术难度问题,是物理区域分散、管理节点众多以及参与人员和部门众多,不用信息化手段,基本难以实现有效管理。

  1)信息流动:要有单独基于围术期管理的软硬件网络系统,将围术期流程设计为一个整体,实现信息的跨空间流动;

  1)协同平台:有多屏互动的协作平台,可横跨PC、中央工作站、个人手机、移动台车、床旁设备、及移动手持设备等;

  2)独立数据库(集成平台):应按照患者的围术期路径和时间线,重组HIS\LIS\PACS中的信息,合并围术期其他数据,将患者医疗健康信息做基于围术期的、可调用的数据库。

  围术期主要有这5种信息流,应该都基于“患者就诊流程(时间序列)”来整合和存储、调用,尤其是护理观察、评分、患者主诉这类很重要但以前没有纳入的数据流,应在信息化建设中实现纳入。

  何为物联网技术,简而言之,物联网是将尽可能多的相关设备数字化,连接到互联网和其他可连接的设备上,从而构成的一个人与物连接的巨大网络,收集并共享有关其中设备使用方式、周围环境以及运行中各种数据,从而提升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及运行效率。

  物联网技术,涉及到生物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各类网络通讯技术、系统和云服务,对于上述阐述的围术期挑战,是大有帮助的,因为它可以实现软硬件一体化的互通互联,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包括远程医疗、处方管理、临床运营、资产管理、患者监护、远程影像、流程管理、消毒供应…

  医疗物联网技术中的无线监测技术,其中涉及到台式医疗设备、行为/环境设备的无线监测这里不做更多阐述,主要关注 可穿戴/便携设备对的无线监测,包括的内容就比较广泛,其中应用于围术期的场景,大有可为。

  1)手术室外占比越来越多,如介入科、放射科、消化内镜中心、口腔颌面外科诊室等,这些地方建设常常没有考虑提供服务的需要,让机和监护仪靠近病人很有挑战;

  2)各类线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每个病例平均花费3-5分钟解开线缆(重新摆体位或转移病人时花费更久);病床旋转后线缆影响肺部通气;线缆绊倒患者导致受伤、静脉导管脱出;用电安全风险;消毒不当可能导致污染等;

  3)无线监测可以有更明确的场景优势:术后低血氧(无线+分布式系统);术后更早下床/活动(减少血栓、谵妄或恢复心肺、肠道功能);术后居家远程监测等。当然,无线监测对有线监测是补充,不是替代,这一点要非常明确!

  我们认为,无线监测最主要的优势和价值可以分为以下5点,值得说明的是,台式监护仪是封闭系统,最多可将数据被手麻系统取走,静态记录在记录单上,而无线监测可以将数据与各类软硬件互通互联,就可以打通很多以前不能做到的场景和应用。

  而无线监测带来的持续数据对普通监护级别医疗单元可避免的患者恶化十分重要。据报道,断点式监测使病人在96%的住院时间内无人监护;60%的医院患者没有被持续监测;40%的院内意外死亡发生在普通病房;84%的患者在心肺骤停前 8 小时内出现体征恶化迹象。

  当然,技术的发展也有过程,目前仍有局限性,比如,在监测级别/精度上,一般无线监护不如高端的台式监护仪;无限监护由电池供电,而非插线电源,持续工作时长有一定限制。

  该系统通过有线导联电极测量每搏阻抗,每搏搏出量和心输出量,并由无线放大器将信号无线传输到显示终端上,其最主要的优势是无创且精准度高。其缺点有:抗运动干扰能力有限,易受呼吸等因素影响;CO读数受电极片位置影响。

  脉搏波能反映丰富的心血管生理特征信息,挖掘PPG脉搏波信号以获取心排量等心血管参数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已有厂家推出可穿戴的无创连续心排量监测。

  对于深度监护,无线不是重点,但是无线+算法,可提供比现在的技术更合适的麻深方案。理想的麻深监测方案,应是多指标多方法的综合预测。

  基于产程中提供多参数的无线监护,麻省总医院做了一项研究,其中与标准台式监护的一致性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且患者及医护的认可度都比较高。这方面,我们认为,打了分娩镇痛的产妇,更有必要用无线监护来做全参数监护,即保证舒适度依从性、不束缚患者,也保证产程安全。

  消化内镜中心,一般内镜中镇静用视觉评估+台式监护仪,但对于复苏期间,发生明确寒战、低血氧或意识不清醒患者,可以考虑更长时间的监护,而由于场地条件限制和病人周转速度,消化内镜的PACU无法停留太久,可以考虑建立患者坐着的二级PACU,可使用无线移动式监护,这方面应考虑数据与电子病例可以互通互联。

  患者术后回到普通病房,无线监测用途更广阔,加拿大一项研究证实,无线血氧监护用于术后呼吸抑制和低血氧症的管控,与标准监护的能力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对病人的束缚更少,很适合推广。

  对于ERAS,更是要早期下地运动,而老年、心肺脆弱、运动功能受限的患者,更需要下地运动时同时监测,而此时应开放利用适合患者移动场景的无线监护技术。

  无线监护技术,利用其数据的互通互联性,可以与 无线镇痛装置联合,并开发基于“患者教育、任务跟踪、打卡跟踪、数据分析”的ERAS管理APP,将三者数据整合进入ERAS管理平台(PC端、移动端),这就是更好的ERAS管理模式。下图是美国一个ERAS管理APP界面,已经应用于数十个手术中心。

  对于及术后康复的评估,医生责无旁贷,但文字性的提问,真的有效吗?临床上推荐客观评估——运动测试,目前比较推崇的是6分钟测试,易于管理,患者耐受性更好、并且更能反映日常活动能力。

  美国胸科协会在2002年即推出了6分钟测试相关指南,适应症广泛,其前4项和围术期直接相关,后面也都涉及到围术期器官功能评价、患者管理和康复。指南说明,6分钟测试可以评价包括肺、心血管系统、体循环、外周循环、血液、神经肌肉和代谢等内容。

  目前,更先进的解决方案——可穿戴无线分钟运动测试软件平台,基于多参数可穿戴设备+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智能化6MWT管理。

  围术期院外监护,目前是国内医疗界关注较少的,也因为人力资源限制、政策、收费等因素,开展较少。但是应用前景良好,例如,北京协和医院就开展了术后30天持续体温监测,用于判断深部组织的SSI感染,发现不少反复驰张热与感染的关联性,正在进行进一步研究。

  院外心肺监测,更是市场热点,美国已经有2家基于可穿戴远程心电公司实现了纳斯达克上市,是比Holter佩戴更长久、更具依从性的解决方案。且有证据证明,无线远程监测对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结果有积极影响。关于远程无线心肺监护,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者发明了基于摩擦生物电纳米发电机的自供电心电监护方案,来解决72小时以上的持续供电问题。

  最后,我们思考一下,无线物联网技术,对于手术中心建设的帮助,我们认为,主要应考虑如下3点:

  这是我们目前的思考图谱,通过物联网技术,我们应将医生工作终端、医疗设备、资产/药品/耗材管理、手术行为、以及对应的HIS/LIS/PAC/EMR中的患者信息整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手术信息集成平台”,而不仅仅是当前的手麻系统,来实现 跨节点、跨场地、多部门的围术期管理和协作。


米乐M6官网
亮照